“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为缓解上海租界难以负荷的难民压力,由法国神父饶家驹倡导发起,在租界中立区之外的华界南市地区开辟一块安置救济中国难民的非军事安全区。南市难民区占据南市老城厢北部约三分之一区域,南至方浜路(今方浜中路),东、西、北至民国路(今人民路),难民区于1937年11月9日建立,一直延续运营到1940年6月30日,前后至少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位于老城厢的城隍庙、豫园、小世界以及学校、教堂首先被辟为难民所,此后陆续增加,最多时难民区约有130个难民所,区内难民数超过10万。南市难民区分成九个区,每区设区长1人,下设总务、训导、给养、卫生、医务等组,难民区内设置了9个发放中心,为难民提供每天所需的食物。城隍庙大殿就是其中一个发放中心,难民们沿着寺庙蜿蜒的庭院排成长达百米的队伍领取每天的口粮。饶神父在南市难民区“大庇天下寒士”的人道义举,在面对日军的寻衅滋事时,又与难民们一起经历危难,使他在难民中有着极高的个人威望,人们称其为“难民之父”。
“八·一三”淞沪抗战期间,为缓解上海租界难以负荷的难民压力,由法国神父饶家驹倡导发起,在租界中立区之外的华界南市地区开辟一块安置救济中国难民的非军事安全区。南市难民区占据南市老城厢北部约三分之一区域,南至方浜路(今方浜中路),东、西、北至民国路(今人民路),难民区于1937年11月9日建立,一直延续运营到1940年6月30日,前后至少保护了30万中国难民的生命。
位于老城厢的城隍庙、豫园、小世界以及学校、教堂首先被辟为难民所,此后陆续增加,最多时难民区约有130个难民所,区内难民数超过10万。南市难民区分成九个区,每区设区长1人,下设总务、训导、给养、卫生、医务等组,难民区内设置了9个发放中心,为难民提供每天所需的食物。城隍庙大殿就是其中一个发放中心,难民们沿着寺庙蜿蜒的庭院排成长达百米的队伍领取每天的口粮。饶神父在南市难民区“大庇天下寒士”的人道义举,在面对日军的寻衅滋事时,又与难民们一起经历危难,使他在难民中有着极高的个人威望,人们称其为“难民之父”。